永昌县法院西河法庭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深耕本土法治土壤,传承红色司法基因,创新运用“马锡五审判方式”,融合“茶话贤孝”乡土智慧,聚焦离婚纠纷、土地流转纠纷等高频民生案件,通过巡回法庭把“法徽”搬到田间地头、村口巷尾,切实解决群众难题,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直达人心。
一、传承红色司法基因,“马锡五审判方式”焕发时代活力
“马锡五审判方式”强调“深入实际、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巡回审理、就地解决”,最根本的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西河法庭深刻把握这一审判方式的精神内核,打破“坐堂问案”的传统模式,法官主动走出法庭,深入乡村院落、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全面了解案件背后的社情民意、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在处理一起执行案件时,承办法官没有简单依赖网络查控账户,而是通过多方打听、实地盘查,先后三次前往被申请人家中,最终掌握了被执行人在某地经营一家牛场的线索。该养牛场虽具备一定的养殖规模,但多都是未出栏的牛犊,因资金周转困难,牛犊饲料无法得到保障,经营状况十分堪忧。得知该情况后,执行法官践行善意文明执行,摒弃了“一拍了之”的传统执行模式,以创新的“牛羊抵顶”方案代替了复杂的拍卖程序,既降低了执行成本、缩短了债权兑现周期,又实现了申请人权益与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适配,真正达成了利益双赢。这种“带着温度办案”的方式,让“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融合乡土调解智慧,“茶话贤孝”搭建矛盾化解连心桥
基层矛盾纠纷往往涉及家庭伦理、邻里关系、乡土习俗,单纯依靠法律条文难以彻底化解。西河法庭立足当地“崇贤尚孝”的文化传统,创新推出“茶话贤孝”调解模式,将法治与传统美德相结合,邀请村社“乡贤”参与调解,以“拉家常、讲情理、说孝道”的方式,引导当事人在情感共鸣中化解矛盾。在处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茶话贤孝”调解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因家庭琐事引发的离婚诉讼,法官没有直接进入开庭审理程序,而是邀请双方当事人的亲属、村社德高望重的长者围坐一堂,泡上一壶热茶,为紧张的氛围注入平和,在舒缓的氛围里,引导当事人敞开心扉,倾诉积压在心里的委屈,倒出各自的诉求。办案法官从夫妻相处之道、家庭和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等角度剖析利弊,长者用身边的贤孝故事、乡土习俗拉拉家常,在情理、法理的交融下,以茶为媒,以理服人,最终,夫妻双方表示愿意和好生活,共同用爱经营家庭。事后,夫妻均表示:“一杯热茶喝醒了糊涂的我们,谢谢法官让我们找回了家的温暖”。而院落内,那股淡淡的茶香,也成为了化解家庭矛盾、守护烟火温情的“特殊符号”。
三、党建引领法治宣传,“三农法律大篷车”助力司法服务
西河法庭切实依托党建品牌“三农法律大篷车”送法下基层,干警们结合当前农村常见的土地流转、邻里纠纷、赡养老人、劳务合同等热点法律问题,通过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现场讲解典型案例、一对一解答咨询等形式,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干警们还结合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用的上的实用知识,让村民们了解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法庭通过每季度“审判+宣传”双轨活动开展法治宣传20余次,涉及20多个村社,覆盖群众1000余人次,让村民在“家门口看庭审、听法律”,切实提升法治意识。
“融服务于基层”更是打通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如今,在西河法庭,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红色基因”持续换发新生。下一步,永昌县法院将持续创新审执实践,不断探索“茶话贤孝”调解模式与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持续优化“三农法律大篷车”服务模式,用法治阳光守护农耕文明里的和谐与安宁。
金昌法院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
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天津路97号 邮编:737100 E-mail:jczjfy@163.com
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 陇ICP备102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