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金昌法院网,今天是 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基层法院:  金川区 | 永昌县
  • 关注:

【金法文苑】“品经典”读书分享之198—《南渡北归—南渡》

来源: 作者: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机关党委书记 孙永红 责任编辑:金昌法院 发布时间:2025/11/3 18:55:11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这个书很不错,写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注释那么多,不容易。我经历了那个时代,但有好多事不知道,看了这部书之后才知道。比如书中说的饶毓泰、叶企孙,他们都是我那个时侯的老师。在西南联大大三的时候,热学是跟叶企孙念的,光学是跟饶毓泰念的,他们两个人后来在中国大陆生命际遇很困难的时候,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岳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值得称赞。这是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对《南渡北归》的评价。

初次与《南渡北归》相识,还是2023年,我刚来市中院,由于分管法院文化建设,所以,对同志们发表了的读书分享文章,一篇一篇读了一遍,里面就有一名同志的《南渡北归》分享。一看原来是本介绍民国时期文化名人、西南联大故事的书,对此有了初步的了解。再次与《南渡北归》相知,是在晚上耍手机时,看到视频上关于《南渡北归》这本书的介绍。再后来,通过听书听了几篇相关介绍。也许是学历史的原因,由于书中讲了大量历史人物、事件、故事资料,就想多看一眼、多听一会。

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就想买一套,仔细看看。在我整理单位的图书室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套,便首先借阅《南渡》,利用晚上陪女儿学习的时候,首先粗略看了一遍,然后再详细逐字逐句看了一遍。对一些不理解、不了解的人物和事件,又通过网络搜索而详细了解了一下。再后来,发现读的很累人,就在网上搜了视频资料,特别是在悠悠悦耳的朗读者的陪伴下,一边听一边看,读得多、想得多、学的也就更多了。

作家岳南所著的《南渡北归》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讲述了民国时期梁启超、林徽因、陈寅恪、张荫麟、吴晗、冯友兰、金岳霖、钱钟书、叶公超、吴宓等,民国时期文学、历史、物理等学科的大咖们,由于日军侵华而被迫向西南流亡和北归、离别的故事。由于书籍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丰富,今天先分享第一本——《南渡》。

第一部《南渡》描述的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咖,穷尽办法保护珍贵资料;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在兵荒马乱中,南渡西迁,从北平、天津,一路颠沛流离到长沙、昆明、蒙自办学的艰难而曲折的悲壮征程,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的艰难自救历程。作者用大量的珍贵照片和诸多事件、人物解读详实描写了那段时期大咖们的职业情操、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这本书的注释很多很丰富,篇幅几乎与正文相当,是我阅读书籍中的唯一。这证实了作者做学问的严谨与细致。

一、感谢《读书会》公众号

这个公众号的存在,使我不仅读书,更能反复听书,视频里不仅有优美的播音,还伴有大量书中人物的珍贵原始照片、历史视频资料,让我一边看图文并茂的历史资料、一边听著作。

二、学到了好多知识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四仰八叉”,原来这么写。

比如,当时的北平市长由29军副军长秦德纯兼任,卢沟桥事变我方的奋起抵抗者为29军、冯治安师、何基沣旅、吉星文团。

比如,时年49岁的王国维(号观堂),是满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帝师。

比如,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对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特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后世的叔本华、尼采等大师的思想理论,有独特的研究和深刻洞见。凭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求学治学精神,王氏经过多年苦心钻研,终成利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对宋元戏曲史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达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奇境界。

比如,1906年,王国维所著《教育之宗旨》一文,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德、智、美、体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教育之宗旨为培养“完全之人物”,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创建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比如,王国维最惊世骇俗和令人钦佩的,是对出土甲骨文与传世金文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殷墟出土甲骨文研究这一视若生命的追求,使王国维最终以不足50公斤的瘦弱之躯,借助思想学术的浩然锐气,轰然撞开了迷蒙遁隐几千年的殷商王朝大门,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一下子向前延续了近一千年。

比如,郭沫若说,王国维是甲骨学的鼻祖和新史学的开山。

比如,在1926年初,梁启超因尿血症久治不愈,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做了肾脏切除手术。极其不幸的是,手术中误切掉了那个健全的好肾。但是,为了维护西医社会声誉,以便使这门科学在中国落地生根,对于这一以人命为儿戏的事故,作为亲身的受害者,梁启超阻止亲朋好友的状告,还亲自写文章加以解释。

比如,清华校方为聘请四大导师任教,可谓不遗余力,其中一个被后世广为称道的鲜明特点是,重视真才实学,不慕虚名,不轻信文凭。四人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怀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等三位,均无博士、硕士头衔,较为年轻的陈寅恪连个学士学位也未拿到。

三、精彩的言辞语句

比如,国破家亡,英雄末路,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凄楚与怆然。这样的人物心理描写。

比如,描写王国维时,这样的言语辞藻:身材瘦小的王国维,脸庞黑黄,八字须,头戴瓜皮帽,身后拖着一根猪尾巴状的小辫子,一副颓丧委糜的样子,属于现代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塑造的典型的满清遗老形像,看上去不是很酷,且有些丑陋。当年与王相识的鲁迅曾说他老实到像火腿一般。胡适也曾直言不讳地说王国维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正应了那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古训,此人肚子里的学问,可谓如江河湖海,浩瀚无涯,并世罕有其匹。

比如,后人评价王国维时的名言警句:不观王国维之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

比如,说梁志超时,写道:他那宏阔深邃的思想、词锋如剑的演说,如一道道耀眼刺目的闪电,在昏沉沉的中国放射出灼人的光芒,无论是他主办《时务报》时期、《新民丛报》早期、反对袁世凯称帝,还是反对张勋复辟时期,其思想锋芒皆具有气贯长虹,移山填海的浩浩威势,袁世凯的太子——曾野心勃勃想当皇帝接班人的袁克定,曾公开坦承梁启超是一位罕见的领袖名流,并有:得渠一言,贤于十万毛瑟也。

比如,梁实秋在回忆清华求学时代聆听梁启超演讲时说: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这个描写,确实再仔细想想照片上的梁启超,确实描写的精准!

比如,梁实秋在回忆清华求学时代聆听梁启超演讲时说: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比如,李济是一位血气方刚,朝气蓬勃,满身透着西方文明浸染的富有科学知识与理念的青年才俊,用他自己的话说,像“刚出笼的包子热气腾腾”。

比如,陈寅恪借碑文而抒发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文化情怀,如天光突裂,地火迸喷,再次展现了内在的文化精髓与人性光辉,于苍茫的天地间扬波激浪,振聋发聩。

比如,在描写梁启超即将离世时写道:此时死神已开始嘭嘭叩击梁府大门那个怪兽状的铜环,梁任公的生命之火已是油干薪尽,回天乏术,只能听从死神的召唤了。

比如,在描写青年才俊们为救国救民而:热血青年趋之若鹜,大街小巷不时传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颈成一块,不负少年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的啸叫,更有“人头做酒杯,饮尽仇雠血”“断头台上凄凉夜,多少同侪唤我来”等等狂吼。

四、学到了大师的精神

比如,在《大师云集清华园》一章中,清华校长曹云祥要学习北京大学大兴国学教学研究之风,曹校长请胡适出任导师,广招天下士子名流,亲身示范,绵延中国文化血脉。胡适没敢忽视王国维、梁启超等诸前辈那高山仰止的国学气势和学界泰斗的真实存在,以及王、梁等人作为文化昆仑在天下儒林所展现的高山之高、大师之大的伟岸身影,他再次清醒又谦虚地说道:非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启超)、王静安(国维)、章太炎(炳麟)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

比如,文章写道:此时的海龟与若干年后作为新生代的海龟或者假洋鬼子皆有较大不同,在李济的梦想里,有成就一位学术界大师的心愿,却没有捞个大官或弄个百万富翁或千万大亨的追求。

比如,李济说: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他们在回国后选择职业时,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问题。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

比如,与其说梁启超白丢腰子是被他所笃信的科学所害,不如说他为科学所作出的牺牲更具理性和人道。

比如,傅氏(傅斯年)这种耿直、张扬的性格、为人与处事态度,以及盛气凌人的做派,可谓一直到死,都没有改变。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一个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的最稀有的天才和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的伟大学人。

比如,傅在北大学习的后期,因有了陈独秀、胡适之等几位新式教授像孙悟空一样翻着筋斗来回折腾,使原来就不平静的北大校园风生水起。

比如,也只有蔡氏秉持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才使一座制造官僚政客的京师大学堂从一具僵尸中蛹化而出,成为改进的运动的先锋和有着希望的前途的新北大。

比如,许多年后,梁、林夫妇的儿子、当时只有5岁的梁从诫道出了凄风苦雨中离别北平的情形:在去天津的火车上,坐满了全副武装的日本兵,我们竟然和他们挤在一节车厢里。爹爹闭着眼在那里假寐,我却极有兴趣地在那里观察日本兵手里的真枪。一个日本兵冲我笑笑,还招招手。我就挨了过去。他让我摸摸他的枪,正在我十分兴奋的当儿,只听见背后一声怒吼:小弟,回来!一回头,爹爹正怒不可遏地瞪着我。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吓得半死,不敢再看那个日本兵,赶紧挤回妈妈身边。

五、看到国弱家贫时被欺辱的那种无奈

比如,《别了,北总布胡同三号》一章节中说到:按照南京政府的迁移纲要,鉴于时局危殆,政府资金短缺,除天津南开大学之外,整个华北地区包括燕京、辅仁在内的著名私立大学、私立文化科研机构,一概弃之不顾。这些学校和机构是存是亡,是死是活,除了自己设法寻找门径求得一线生路,只有听天由命,看阎王爷以及身边手捧鬼录的助手们兴趣如何了。

比如,文章写道:梁思成夫妇携带两个孩子和孩子的外婆,与清华大学教授金岳霖及另外两位教授走出了自己的住所——北总布胡同三号院大门时,多愁善感的林徽因,心像被什么东西拽了一把,一阵酸痛袭过,泪水夺眶而出。她知道,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心爱的故园。尽管此前医生曾经有所警告,说她的身体难以承受千里奔徙的颠簸流离之苦,但林徽因只有面对严酷的现实,无奈中悲壮地答道:我的寿命是由天的了!

比如,文章写道:天地茫茫,江山苍黄,不只是林徽因的寿命由天决定,一旦离开了与生命相伴了十几年的居所,梁家五口的命运之舟也只有随波逐流,听阴曹地府的阎王爷,甚或哪个主事的判官、小鬼来打发处置了。

比如,文章写道:在轮船上,他们(梁思成一家人)或许认为中国很快会打赢这场战争,自己也会很快随之返回留下了人生无数美好与温馨记忆的故园。宝贝儿子梁从诫在许多年后所说:我的父母也许没有料到,这一走就是九年。此时他们都年轻、健康、漂亮,回来时却都成了苍老、衰弱的病人。

比如,文章说,眼望世界范围的考古学迅猛发展,而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境内,从事考古工作的人都是以各种名义来华的外国学者,如瑞典人安特生、加拿大人步达生、德国人魏敦瑞、法国人德日进、日本人鸟居龙藏、水野清一等等。

六、让我为之动容的是大咖们的职业操守和爱国情怀

比如,27页说到:此时令众人最担心和放心不下的是,学社同仁工作的成果——大量的调查资料、测稿、图版及照相图片等如何处置。为了不使这批珍贵文化资料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决定暂存入天津英租界英资银行地下仓库,“所定提取手续,由朱启钤、梁思成和一位林行规律师共同签字才行”三人缺一,不能开启。

比如,就在梁思成与爱妻林徽因准备离开北平时,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来到梁家,对梁说自己刚从外地潜回北平,有约50毫克放射性镭还在清华实验室的保险柜中。这是自己从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学成归国时,卢瑟福博士出于对中国的好意而特别赠给的。为了这一份全世界都禁运的极其珍贵的高能物理材料,赵忠尧历尽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把它带回祖国。如今北平沦陷,日军已进入清华园,如果这个东西落到日本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赵忠尧想起梁思成有一辆小轿车,决定找梁帮忙,一同进入清华园,抢救出这份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科学珍宝。梁思成听罢,立即答应冒险一试。二人借着朦胧的夜色,驱车驶入已变得阴森恐怖的清华园,躲过日军的盘查,伴着咚咚的心跳,终于顺利拿到而返回城中。赵忠尧下车后,把装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里,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向长沙进发。为躲避日军与伪军的盘查,他绞尽脑汁,昼伏夜行,一路风餐露宿,几乎丢掉了所有的行李,只有手中的咸菜坛子与他形影不离,双手磨出了道道血痕。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当破衣烂履、蓬头垢面的赵忠尧,拄着一根木棍,手提咸菜坛子,晃晃悠悠地来到临时大学办事处报到时,工作人员认为是乞丐未加理睬。梅贻琦校长看到这一幕泪水涌出了眼眶……

比如,吴宓登门邀请王国维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时,先是对王国维这位晚清遗老的生活、思想习性专门作过一番了解研究,计定了对付方法。待吴到了王国维住所后,采取入乡随俗策略,先行三拜如仪大礼,然后再提聘请之事。此招令王国维深受感动,觉得眼前这个吃过洋面包的年轻人很尊重自己,心中颇感痛快。

比如,王国维到清华学校后,鉴于他如雷贯耳的显赫声名,曹云祥校长请其出任国学研究院院长一职,王氏却以院长须总理院中大小事宜,坚辞不就,执意专任教授。

比如,1924年,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弗利尔艺术馆派毕士博率领代表团到中国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时,邀请李济加入他们的工作队,共同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李济接信后,提出了2个条件:1.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2.在中国掘出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

这本书中学习到的知识点还有好多好多,只要深思每人都会有不同和相同的认识、理解与启发。这本书更多的在于只可意会。

正如一位朋友所说的:从这些先辈们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中华民族的无比热爱、对中国未来的无比关切,看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但我要说:大师虽去,情怀永在。

正如一名网评人员写道的:我觉得当时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更像一面飘扬的旗帜,告诉全国人民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屹立不倒,抗日战争必将胜利!

如果我们每个人也能有这些大咖们对祖国的衷心热爱、对自己所从事职业如生命一样的珍惜,并为此而执着奋斗一生,以躺平、摆烂为耻辱,以肆意践踏社会公德而羞耻,我们及我们的后辈们就不会再出现悲壮而又羞辱的南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