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不知何处 绿波依旧东流
——读《大秦帝国》有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由奔放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剧烈变化的时代,是一个大沉沦、大创造、大兴亡但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孕育了刚健质朴、创新求实、源远流长的中华原生文明。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期,无比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了解这段光辉灿烂的历史,感悟文化自信,进而帮我们理解当前的世界。然而史书的阅读往往略显枯燥、艰涩,历史小说恰恰弥补了这一缺失,而《大秦帝国》无疑是最优秀的代表作。该书是孙皓辉历时16年完成,共6部11卷本504万字,为了让读者更顺畅快速的阅读,先生又于2011年整理出了5卷本120万字的精华版。全书以秦帝国为主体,以帝国兴亡为主线,以人物命运与事件冲突为经纬,廓清历史的烟雾,穿透那个气象万千又云遮雾绕的时代,截取秦孝公商鞅变法至始皇帝建立统一强大的帝国这一历史时段,展现法治变革与强势生存的文明内核。
故事开篇以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秋,秦魏少梁之战为契子,战争的结局是两军统帅皆被对方击伤。秦军统帅秦献公赢师隰被魏军剧毒冷箭所伤而亡,仲公子嬴渠梁临危受命成为新一代的秦国君主,史称秦孝公。魏军统帅魏国丞相公叔痤被秦军轻兵俘获,但为了罢黜兵灾给秦国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嬴渠梁依然决定以特使之礼送还公叔痤并让出河西函谷关。秦国明显略胜一筹,为什么选择这样去做?需要结合当时的形势来看,这是一个“大争之世”,落后就要挨打,弱小就要灭亡。七大战国中,魏国因李悝变法已强盛到第三代,军事上魏武卒名震天下。楚国一举吞并吴、越,鱼米之乡,占地千里。韩国因申不害变法获得“劲韩”之称,且拥有宜阳铁矿。齐国地处东海,国力强盛,此时正值一代雄主齐威王田因齐当政,其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人才济济,领天下文明之渊薮。燕、赵两国因长期与楼胡、林胡、东胡等外部野蛮部族对抗,军事力量不容忽视。反观秦国,自秦穆公之后陷入长期内斗,国力衰败、人才凋零,天下士子不入函谷关已成共识。嬴渠梁忍辱负重做出上述选择,但山东六国却在魏国主持下举行逢泽会盟意图瓜分秦国,一时间秦国陷入内忧外困随时亡国的境地。国耻昭昭,危急关头,赢渠梁审时度势以邦交分化六国盟约,同时发出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才共享秦国。
这样一个满目荒凉的穷极之邦,要变成满山苍翠、遍野良田、遍地牛羊,民富国强的强盛之邦,没有翻天覆地的大改革、大动作,几乎是痴人说梦。第一部《黑色裂变》集中展现了商鞅变法20年来秦国发生的巨大变化。20年后,秦国打败魏国收复河西,一跃成为天下强国,一时间谈秦色变,虎狼之秦让山东六国惴惴不安。六国在策士苏秦的斡旋下选择合纵,联合起来共同抗击秦国,以求将秦国封锁在函谷关以西。秦国则根据形势变化历经秦惠文王时期的连横到秦昭襄王后期的远交近攻分化六国合纵力量。这一时期属于战略相持阶段,各国力量此消彼长,但谁也没有真正意义上消灭谁。尤其是秦赵长平大战之后,秦国进入昭襄王暮年,坚执守成,再加上之后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期间较短,秦国连续进入国丧,列国之间的斗争似乎消沉了。从第二部《国命纵横》、第三部《金戈铁马》到第四部《阳谋春秋》,集中展现了这一时期各国之间波诡云谲的明争暗斗与惊心动魄的血雨腥风。但不管如何秦国一直坚持商君之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山东六国看似势众,却各怀心思,合纵每每起于同仇敌忾,毁于利益纷争,并逐步走上了腐朽没落之路。秦帝国在确定自己的军事霸权地位后又进入蛰伏期,秦风低回,它在等待一位伟大君主的降临。
公元前247年,新君嬴政即位,成为自秦孝公之后的第六代(第七任)秦王。平定嫪毐之乱、大决泾水、整饬吏治、仓廪丰饶、坚甲利兵,东出函谷,一统天下。公元前231年、秦王政十六年,随着秦国两队邦交车马的辚辚东去,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铁血一页。翻看《史记》六国年表,公元前230年春,秦灭韩。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赵、燕。公元前221年,秦灭齐。这些简短的文字,掩盖了无数个体的命运流转,无情地展示着,从秦王政十七年到二十六年,风起云涌的十年,“战国七雄”互相厮杀,最终以秦的胜出而告终的残酷历史。可是从更宏观的视角,这只不过是漫长历史的一环,亦如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我突然想到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即将驶出太阳系时,“回头”拍下的那张地球的照片。这张照片中,地球只是占据0.12个像素的、几乎难以分辨的暗淡蓝点,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在一本书中写道:“这就是我们为之牵挂、为之哭泣、为之依依不舍的整个人类的家园,所有人,甚至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所有事无不在这粒尘埃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面对苍茫的历史、无限的宇宙,个体生命是多么渺小、卑微,一种无助的恐惧感袭上心头。
心有疑问,问于苍茫厚朴的大地,谁主浮沉?耳边传来万千老秦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誓言,眼前浮现的是雨夜大泽乡一群被秦统一征用外地的戍边苦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他们对时代的呐喊。然而历史总爱铭记挥剑者,却常遗忘铸剑人。时代的变革,既来自弄潮儿,也来自奠基石。而那些沉默者和成为时代“代价”的奠基石,存在社会的价值是什么?正确的回答是,是他们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这种“大与小”的无意识腾挪中,我渐渐明白了个人生命与普遍原则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深刻感悟到“功成不必在我,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
秦一统天下后,推行郡县制,再创中央集权,奠定天下治道框架;改制文字,书同文,数华夏文明旗帜;盘整河山,决通川防,疏浚漕渠,堑山堙谷,开辟直道,同一车轨……而说到文明,在此不得不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元思想,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一位位大师,天下国家、民贵君轻、道法自然、积微成著……等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而所谓“中国”,其生命正源于“万古”不息的多元汇流与自我更新。
英雄一去繁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公元前210年,50岁的嬴政大帝溘然长逝,给广袤的帝国留下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江河不舍昼夜,岁月不留白头,逝者如斯,虽圣贤不能常驻世间也。精华版的《大秦帝国》就此完结,完整版的《大秦帝国》还有第六部《帝国烽烟》详述了帝国灭亡的历史进程。对于秦帝国极具戏剧性的二世而亡,历来众说纷纭,在此无意赘述,但我想,历史的伏线、现实的困境、未来的微光至少揭示了一个道理:伟大的变革,往往始于边缘的觉醒;文明的答案,或许藏在最小的刻度里。
清秋对雨眠,书中已千年。合上《大秦帝国》的最后一页,历史的烟云在眼前翻涌。那个曾经虎视何雄哉的帝国早已化为尘土,但它提出的问题依然鲜活:什么样的文明能够既强大又可持续?什么样的制度能够既高效又富有人性?什么样的法治能够既维护秩序又保障自由?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对历史的不断重读与反思之中。
金昌法院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
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天津路97号 邮编:737100 E-mail:jczjfy@163.com
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 陇ICP备102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