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法院 | “品经典”读书分享之97——读《琵琶仙·中秋》

网站首页 » 法院文化

书香法院 | “品经典”读书分享之97——读《琵琶仙·中秋》


来源: 责任编辑:金昌中院第三党支部 尚晓霞
发布时间:2023/9/28 16:53:20 阅读次数:1293

良辰美景奈何天

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诗词赏析


说到关于中秋的诗词,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应属北宋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 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南宋胡仔曾云:“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的《水调歌头》立意高远,情怀洒脱。“丙辰中秋,畅饮达旦,大醉,作此篇。间怀子由”词人把酒问月,道尽古今亲友不能团圆之遗憾,但在遗憾之外更见其洒脱豪放。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有关于中秋的诗词是出自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琵琶仙·中秋》全词如下: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凉夜,知道尽成悲咽。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执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鹰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如果说苏轼的《水调歌头》写的是与亲人的生离,难么纳兰性德的这首《琵琶仙》写的则是阴阳两隔。生者尚可重逢,亡者何处觅寻?康熙十六年,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病逝,伉俪情深的二人从此天人两隔。卢氏的病逝沉重地打击了纳兰性德,在纳兰性德的词中,有多首悼念亡妻卢氏的,这首《琵琶仙》就是其中一首。

词的上阙为景物实写。从碧海写起,“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在苍茫的夜色中,作者抬头仰望天空,中秋圆月景色何其美好。然而此情此景对于词人来说确是触景伤情,词人不禁发问日月轮回不断,春花秋月年年,然而这些美好的景象却只会让词人徒增烦恼。“为谁”这一问,是作者心事的映射,因为昔日佳人今已天人永隔,如今只剩词人形影相吊。在看到那时满时亏的月亮才会心有所闻,这是的变化可是为谁而变?“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凉夜,知道尽成悲咽。”不知从哪里吹来一阵秋风,带来了一阵芬芳;清亮的月光笼罩四野,仿佛撒上了茫茫白雪。此两句句虽为写景,却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不知清冷的到底是月色还是诗人冰凉的心境。回首往昔,词人和妻子 “一生一代一双人”的海誓山盟,于花前月下欣赏良辰美景。本该是团圆赏月的时节,但回顾两侧,曾经的赏月之人却已不见于世间。“只影而今,那看重对,旧时明月。”旧时的明月见证了词人和妻子的甜蜜过往。妻子在时,二人此时或许正在赏月、品茗、赋诗,但现在却物是人非,在这样一个月华如雪的好天良夜重拾往事,只会令词人“填鹰百感。”

下阙词人就着明月回首往事。“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如水的月色下,词人和妻子在芳草丛中与妻子嬉戏、玩闹,虽然并未着墨描写具体游玩的情景,但从嬉笑声中缓缓飘落梧桐叶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闻。光阴荏苒,轻执小扇摇走了几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词人中宵独立。“只落得,填鹰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清辉未减分毫。中秋月光照耀,本该是阖家团聚之时,词人心中却荒凉如大漠。历经几番寒暑,纳兰性德不禁百感交集,面对这轮圆月,只得让无情的紫玉萧,在秋风中吹尽这无限的思念。

至此,《琵琶仙中秋》就赏析完了。这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词人内心世界。全词巧妙地将词人与妻子的两情缱绻与天阶夜色融合为一体,贯穿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当中,情感真挚,每每读来声泪俱下。


甘肃法院网版权所有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建宁西路1950号
邮编:730070 E-mail:gsgyxcc@163.com

陇ICP备10200000号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