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可以让人坚定信念、滤除浮躁、丰富知识、明辨是非、提升才华、修身养性。为了大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切实落实《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打造学习型干警研究型团队书香机关的实施方案(试行)》,金昌中院将持续开展“荐书、读书、品书”活动,每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荐一本书籍,每天推送干警读书心得,“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进一步推动形成读经典、学理论、强素质、作表率的浓厚氛围。
倘若爱在心间 又何惧彩云易散琉璃脆 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监庭庭长 尚晓霞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女儿阿瑗、丈夫钱钟书相继病逝后,在她92岁高龄的时候写的关于他们一家三口的回忆录。在爱女和爱人相继离世后,杨绛先生蘸着泪怀着爱,独自一人回忆亲人,讲述了这个温馨家庭66年相依相伴、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杨绛先生仿佛坐着穿越时空的列车,逆着时间流,由近及远的带着读者们一同回忆过往。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全文虚实结合,在密集的泪点中也不乏笑点,先生在面对生离死别,并没有撕心裂肺大起大落的悲痛,只有纸短情长的娓娓道来。在书的一、二部分中,杨绛先生以梦的形式讲述了钱钟书跟他们的女儿钱媛先后生病住院,又相继离世,曾经温馨的一家三口,最终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孤独地回忆“我们仨”。
杨绛先生面对钱钟书的突然离世,她在梦里责怪,而梦里的钱钟书好像真的来了,慢慢地陪着她,让她自己慢慢接受自己走了的现实。杨绛先生这样形容:“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杨绛先生在面对女儿阿瑗在医院病痛难忍时,对于心里的难受和心痛她写道“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当女儿阿瑗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她来到了母亲的梦中,那时父亲钱钟书也还在,父亲瞪圆了眼让她快回去的时候,杨绛眼中的阿瑗是这样的:“阿瑗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鲜花一样的微笑。她说:‘是的,爸爸,我就回去了。’”杨绛先生对于梦里清醒的知道阿瑗在和自己“道别”。当相伴一生的爱人钱钟书走了,她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后半部分的笔墨着重回顾了杨绛先生同钱钟书婚后一同国外留学,到阿瑗出生,然后回国工作的坎坷,以及一同面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如履薄冰的生活,最后终于迎来了他们仨温馨快乐的安乐窝。这一部分篇幅最长,相比较前两部分的凄凄别情,这部分内容温暖明快了许多。讲述了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的一生,同时也是阿瑗的一生。他们的一生中虽然也经历了许多苦难,但一家人在一起的守望相助,在文字中都被轻描淡写地回避了,反而是许多快乐的时光一片片地映入眼帘。“探险”与“石子”,平淡的生活也有了意趣。我个人非常喜欢读他们在国外留学的部分,夫妻二人于晚饭后散步闲聊,回家之后对坐静读,偶有交谈,使我想到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所以杨绛先生也非常怀念那一段温柔欢喜的时光吧。
全书的生离死别,坎坷磨难都被一屋之下三人对坐一茶一饭的平淡温馨冲淡,悲欢离合的情意被作者慢慢地抬起,又被轻轻的放下。
由人观己,一粥一饭、一茶一饮、一屋一榻,亲人间的扶持与爱意,如同始终散发着微光的暖意,支撑着我们无论是沉沦于逆境之中亦或是行走于繁琐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够坚定不移。往者不可留,往事不可追,洪荒宇宙中,我不知下一世、下一刻、下一次在哪里,也不知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面貌再续前缘,而我只想珍惜此时、此刻和眼前的一切,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天,如此这般,又何惧“彩云易散琉璃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