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金昌中院立案庭 周宁辛
题记: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皮囊或许是灵魂来到世上的所附带的一具躯壳。一颗心永远是无处安放的,一具躯壳永远是运转不动的,却总能成为有形的桎梏。而高于皮囊的存在是你,能被困住的是你,最终挣脱出来也是你。透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历经生活磨难的最终目的。
《皮囊》这本书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去刻意修饰,作者蔡崇达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叙说着自己的过往。蔡崇达,1982生人,闽南人。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的联合发起人。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是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
《皮囊》是他第一部文学作品。主要叙述的是作者蔡崇达的个人成长经历,写亲人亡故,写农村人对土地的天然的亲近、对盖房子的执着渴望。写儿时发小在成长路上的情感疏离,写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渴望不断远离的却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皮囊》从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们拉入了这个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用自己的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这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九十多岁还坚持自己修葺房屋的神奇女人,在历经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后说出了这句话,这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
文中的作者看过很多人离去,仿佛看着一具具皮囊从活人变回了物品,直至变成灰烬。有扔下皮囊这个包袱的阿太,从此来去自如;有重症病房想看烟花的病人,在挣脱皮囊的路上看到了烟花;还有坚强要强的父亲,最终也不再和中风偏瘫的皮囊较劲。在剥去生与死的刻板概念后,这些生生死死就好像是一个灵魂用旧了皮囊,想回到从前的地方更换。这样看来,生生死死,生命的诞生和流逝,也就都能淡然了。我们本来是轻盈的、自由的、来去不着痕迹的灵魂,因使用着附带的皮囊给彼此留下羁绊,在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对那些我正在爱着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