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金昌法院网,今天是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基层法院:  金川区 | 永昌县
  • 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金法文苑】“品经典”读书分享之147——读《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有感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金昌法院 发布时间:2024/9/9 15:40:24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图片

图片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团结奋进力量

——读《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有感

图片


 


《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这本书,是毛主席193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长征回忆录汇编。当时,红军总政治部成立编辑委员会,动员各部队师团干部撰写征集在长征中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收稿200篇以上,字数约50万言,仅用四个月时间编好,取名《二万五千里》。因抗日形势发展等原因,于1942年更名《红军长征记》内部发行,后历经多次修订,旨在呈现更原始、更真实的长征记录。

提到长征,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毛主席在诗中把爬雪山、过草地等千险万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句句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的艰苦卓绝,可以说家喻户晓,或许我所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但是这些数字足以震撼人心:长征途中平均每天行军74里,共攀越40余座大雪山,跨过近100条江河,发生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平均每前进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读完《红军长征记》这本书,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红军将士们在长征中英勇乐观、团结一致的精神品质。

上下一致共甘苦、同患难。在“雪山行军”篇章中,红军用毯子将身体包裹,吃辣椒水抵抗风寒,越过终年积雪大雪山。沿途藏民受到反动分子的恐吓逃避一空,红军面临绝粮的境地。为了避免饿死,红军一面动员全体战斗员割青稞,一面派人寻找藏民给予一定补偿帮助。上自朱德总司令,下至炊事员,都参加割麦运动,有的唱少年先锋队歌,有的唱红军突围胜利歌,不知什么叫做痛苦,只有热情的快活。朱德总司令不仅同战斗员一样割麦打麦,能从一二十里远的地方挑五六十斤回来,他常对战士说“你们这些青年人挑不动四五十斤麦子,唉!什么青年?”大家都很不好意思地对着他笑。张闻天、徐特立、林伯渠等人也参与劳动,这种上下一致共甘苦、同患难的精神,以及在饥寒交迫和极其困难中,能够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坚定和战斗情绪,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漫漫征途有苦、也有乐。在文章“吃冰琪林”中,陈赓、宋任穷、毕士梯、郭化若等同志爬上海拔近5000米的打鼓(达古)山,又渴又饿,有人提议“这雪要是拌上白糖,一定好吃,我们吃冰琪林吧”。大家齐声叫好、全体赞成,手持漱口杯向雪堆下层挖。从毕士梯的胃药瓶子里、郭化若的清道丸瓶子里、萧劲光的小纸包里,倒出了最后一点糖精,大家又说又笑,浑身的疲乏一冲而散,挺起身又向着雪山顶上爬去。在文章记述中,血腥的战斗也仿佛自在轻松,战士们在敌人飞机炸出的弹坑中跳来跳去成了“饭前饭后的运动”,在炮火中转移成了“鞭炮欢送”。潘汉年、贾拓夫、邓小平等同志合伙开办股份制“牛皮公司”,经营各种古今笑话和奇闻逸事……红军战士面对围追堵截、粮食奇缺、路途艰险等环境,依然士气高昂、苦中作乐、笑对困难,这大概就是最地道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我们年轻人需要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和精神食粮。

艰苦岁月里的战友情、军民鱼水情。还记得曾经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关于长征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倔强的小红军》和《金色的鱼钩》,他们把活下去的希望让给战友,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正是有了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红军才用顽强意志征服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人间奇迹。在“松潘的西北”文中记述,过草地时大家相继绝粮,罗荣恒、贾拓夫把自己最后的麦粉贡献出来,煮面汤大家一起喝。麦粉没有了,靠挖野菜充饥,后来把皮带也当作食物,有些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了……长征经过的地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争取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书中记述了红军平等友好、团结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的故事,其中“从西昌坝子到安顺场”记录了红军抵达大凉山附近,刘伯承总参谋长与小叶丹结拜兄弟的民族团结场面。值得一提的是,刘伯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挂念着小叶丹及其后人,直到1995年,刘伯承长子找到小叶丹的孙辈,帮助他们在北京完成学业,这份跨越民族和时间的情谊分外珍贵。即使是今天,我们也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办实事办好事,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读完《红军长征记》这本书,我被红军将士们饥寒但不潦倒、艰辛但不萎靡、疲惫但不落魄的精神品质所感动。精神力量,薪火相传。我们新时代青年,应以长征精神为榜样,始终保持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对本职工作的笃定坚持、对困难任务的勇于担当,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走好自己脚下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