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一起看看祖国大江南北,感受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厚重,感受历史的沧桑悲壮,听听历史发出的重重叹息。
余秋雨先生在他最辉煌的时候辞去职位和荣誉,十五年,一个人,一双脚,走遍了中华大地,寻访中华民族被淹没的文明历史,一篇一篇组成了《文化苦旅》。
秋雨先生写《文化苦旅》的初衷是认识祖国大地,对历史进行探索和追寻,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本来想以轻快笔调阐述,谁知道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都显得“苦”。书中所表现的历史苍茫感,对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身世忧患感和对生命博大又多舛的感叹,或许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深思考。
他的《道士塔》和《莫高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后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对民族屈辱史的感叹,有对愚昧的中国道士乃至一切卖国者的批判,有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对于王圆篆这个“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先生进行了痛苦的反思。荒茫大漠中,一个古老的意象,记载了敦煌文明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没落王朝的耻辱与无奈。当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时,一个壮丽无比的乐章便开始奏响。它是一千多年层层的积聚,也是一千多年鲜活的生命,更是无数艺术家与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谁又能想到,它最终的命运却交付到一个“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道士手里。“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一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不同的人读这篇《道士塔》,感觉可能都是相同的,就是余秋雨先生那三个字的感慨:“我好恨!”恨那位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恨他看着被人把文物经书带走,还深深的鞠躬,送出一程。然而,将所有的罪责全都让这个无知的躯体承担,也过于沉重。即使当初没有王道士,我想像“王道士”一样的人也会出现,悲剧依然会要发生,毕竟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余秋雨先生写得多好啊!然而谁又能否定人的一生不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余秋雨先生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呢?难道我们在生活中跋涉不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余秋雨曾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在旅途中,体味到了历史太多的辛酸,文化太多的无奈。在旅行中涤荡心灵,在旅行中守望文化。
金昌法院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
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新华路80号 邮编:737100 E-mail:jczjfy@163.com
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 陇ICP备102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