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可以让人坚定信念、滤除浮躁、丰富知识、明辨是非、提升才华、修身养性。为了大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切实落实《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打造学习型干警研究型团队书香机关的实施方案(试行)》,金昌中院将持续开展“荐书、读书、品书”活动,每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荐一本书籍,每天推送干警读书心得,“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进一步推动形成读经典、学理论、强素质、作表率的浓厚氛围。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金昌中院审监庭 姚雪松
季羡林先生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的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执着自己的执着,安于当下。先生是世界上仅有的精通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同时,先生又用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
我们很多人,觉得先生“三辞桂冠”是一种大家风范的谦虚,但这位风趣又认真的老头,却在这本书中一板一眼的论证了这些称谓的确是言过其实,他受之有愧。甚至还把当时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典故回忆了一番,并且坦诚的说,那次演讲说了些什么,他现在根本都已经记不得了。先生在书中写道: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先生是勤奋的。他摘去“三顶桂冠”换得“自由自在身”,却说不是“塌了架”。每日的笔耕不辍,即使在离世前依旧如此。先生学习世界上最难的文字吐火罗文,他查阅资料往返于家与图书馆风雨无阻,他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平生都在读书,才能告诉我们“有福读书,可慰平生”。先生说,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读什么样的书呢?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这不在话下。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仅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也不利于生存竞争,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最终为大时代所抛弃。
先生的话,云淡风轻、诙谐幽默、通俗亲切、畅怀平静,字里行间没有任何一句话,让人觉得晦涩难懂、高不可及,就连用的成语典故都那么亲民。仿佛是家中的长者给予我们的关怀叮咛,却没有语重心长的教导。孟子说,人人都“好为人师”,而整本书读下来,却没有一句教唆之言。先生只讲自己的事,让后生去体悟,却不道破,意味深厚,回味无穷。
先生是有大格局的。先生盼我们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他说,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季先生告诉我们,与理想和抱负同等重要的,是原则和底线,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人生在世,当做光明磊落、高风峻节的谦谦君子,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行止无愧于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先生又是淡然的。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但是在先生的文字中,处处是人间烟火,常常有淡然之心。先生的世界从不孤独,因为心有归处,枯荣随缘,所以才无畏无惧,潇洒自由。先生说:“我既看到了坟,也看到了野百合和野蔷薇。”先生在望九之年带着对人生的回望告诉我们,生死自有豁达。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活着也并不只是意味着躯体,我们应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找到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成为历史长河中独属于自己的璀璨明珠。“从现在起仔仔细细过日子”,朝前看,不管前路是怎样的荆棘与坦途,都大步向前走下去。
金昌法院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
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新华路80号 邮编:737100 E-mail:jczjfy@163.com
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 陇ICP备10200000号